3月18-20日,图文信息中心以“壮美广西 非遗传承”为主题,成功举办了“广西三月三”系列阅读推广活动,通过沉浸式体验、数字化创新实践、原文赏析阅读三个维度,吸引上千名学生到图书馆学习壮医药文化,创作广西山歌歌词,阅读壮族百鸟衣的故事,感受广西非遗的文化魅力。
寻味壮药,指尖生香。共识壮医药体验活动上,学校社团中草药协会胡焕然会长携家族珍藏的清代《医学实在易》古籍,阐释了中医与民族医学的共性及区别,介绍了国家非遗壮医知识及常见的壮药药材。在社团成员及馆员助理的带领下,同学们着手制作艾草药锤,活动现场书香和药香弥漫。

胡焕然同学介绍珍藏古籍

共识壮医药活动合影
AI赋能,山歌新唱。19日中午,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变身智慧歌圩,学生在图文信息中心蒋骐忆老师的带领下,赏析侗族大歌、壮族嘹歌等非遗广西民歌,了解山歌歌词特点、AI聊天搜索工具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,在AI工具辅助下完成个性化山歌歌词创作。

蒋骐忆老师介绍AI相关知识
书海探源,羽衣焕新。壮族百鸟衣的故事是获得国家非遗的民间文学之一,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。读书会同学在指导老师唐心月的介绍下,品读何述强撰写的《百鸟衣——羽光绚丽的传奇》书籍,了解故事的发源和传播过程。随后组织开展的静心阅读一小时活动,近500名同学到图书馆阅读不同版本的百鸟衣故事、广西非遗系列读物,同学们纷纷在树叶上记录阅读心得,并就大学生如何传播和发扬广西非遗项目表达了自己的想法。馆员助理与读书会成员将500余片心得树叶设计拼贴,创作了独特的生态百鸟衣,与近200本“壮美广西 非遗传承”主题推荐书籍一同在图书馆内展出。
系列活动采用“文化+科技+生态”融合模式,通过古籍活化、数字赋能、艺术再造,创建起可参与、可传播、可持续的非遗知识阅读方式,营造了浓厚的“广西三月三”校园阅读氛围。
(文/唐心月、图/张瑶、蒙柔媚,审核/黎意慧、安平、梁必玉)